贵阳疾控发布8月防病提示
8月正值酷暑,阵发性降雨和高温炎热天气交替出现,蚊蝇孳生,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本月需防范洪涝灾害及高温中暑,同时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外出游玩的市民还需注意预防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及猴痘。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目前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主要有JN.1和XDV变异株,且XDV变异株占比逐渐上升;与JN.1变异株相比,XDV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老龄患者是重症病例的高风险人群。
1.科学佩戴口罩。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建议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出入环境密闭或人员密集场所时,或有呼吸道症状、外出就医时规范佩戴口罩。
2.保持手卫生。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需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室内勤开窗通风;咳嗽或打喷嚏要捂住口鼻;加强营养,适度运动。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目前正值暑期,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需重点关注3岁以下散居儿童及多孩家庭中的幼儿发病,避免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1.坚持做好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触摸公共物品后,按照“七步洗手法”顺序用肥皂或洗手液正确洗手,防“病从口入”。
2.避免交叉感染。暑假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前往人群密集地尽量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玩耍。
3.接种EV71疫苗。预防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
肠道传染病
据气象局预测,8月我市将出现连续长达半月的局部降雨,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易发生腐败变质并诱发肠道传染病;且大量降水可能引发城市内涝甚至洪涝灾害,导致环境卫生变差、水源污染等问题,霍乱、伤寒、痢疾、甲肝、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加大。
1.注意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洗手的习惯。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饮用生水;如使用临时水源如井水、河水前,务必消毒后煮沸;烹饪食物要烧熟煮透;不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和水产品。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垃圾、粪便卫生管理;避免直接接触污水,不在其中洗衣、游泳或赤足涉水;注意灭蟑灭鼠。
4.发生不洁饮食或进食可疑食品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按照致病因子类型可将食源性疾病分为六大类,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真菌性食源性疾病,其中引起我国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毒蘑菇中毒(真菌性)。
1.每年7~8月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月份,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安全的方法——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2.谨防乌头、钩吻(外形与金银花相似)、菊三七(外形与血皮菜相似)、蟾蜍等有毒动植物中毒;同时还需预防因误饮“醇基燃料”引起的甲醇中毒事件发生。
3.注意饮食安全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物加工要做到生熟分开,烧熟煮透。
4.一旦出现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疟疾都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
登革热: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充血疹或出血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我国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地也是登革热的流行区。
疟疾: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发冷、发热、出汗等。我国在202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但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仍有疟疾流行。
1.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和疟疾流行区,若必须前往,提前做好避蚊、驱蚊准备。
2.户外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皮肤裸露处涂抹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住酒店、民宿时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内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或使用蚊帐,以防蚊虫叮咬。
3.从登革热和疟疾流行区返回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发冷、出汗、头痛、酸痛、肌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旅居史。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疑似或确诊猴痘病例、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密切接触。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应使用肥皂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加强皮肤保护,如果皮肤有破损或伤口,及时清洁和包扎,避免发生感染。
3.自我健康监测。高危接触后如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接触史。
*来源:中国疾病防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