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同健康丨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
Love Yourself
#1 如何判断心理健康?
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2 精神体也会“生病”
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普遍特征有妄想、幻觉(幻视幻听等)、思维破裂(言语杂乱无章)、运动行为异常(木僵状态等)以及情绪表达减少、动机缺乏等阴性症状;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主要表现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身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多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包括但不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等;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包括病理性赌博、纵火、偷窃与拔毛症;性心理障碍则有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等;
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多发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 常见病症科普
01 抑郁症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自我评价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悲观主义,感觉人生无望;
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
02 焦虑症
#4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同时,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可以
情绪的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辅助自己,平稳心态。
1、平时生活中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钻牛角尖。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熬夜,坚持每日运动。
3、遇事多积极乐观看待,莫受他人影响,当感觉紧张和不知所措时不要过分压抑自己,找方法适当发泄一番。
4、寻找自己情绪上的“锚”,可以是你的好朋友、家人、导师,也可以是你赋予特殊意义的一件物品,总之,通过他们,可以使你的情绪趋于稳定,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5、积极与外界交流,情绪难以控制时勇敢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 如何与确诊患者相处?
最后提醒大家,在平日的生活中,一定不要忽略了精神卫生的学习。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大家在成长路上,或多或少、或高或低,都会遭遇精神卫生上的难题。
这一期的科普,旨在让大家正视精神卫生这一问题,以求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掌握好心理调适的方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隐形守护者,是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在成长路上能够更好的守卫健康心灵,塑造健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