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中医特色 加快医院发展 努力为我市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新贡献
尊敬的同光副市长、王宇副秘书长、维权主任,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作工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院成立于1985年,2014年9月全面完成整体搬迁。新区占地110亩,总建筑面积59000平方米。现有20个临床病区,编制床位500张,实际开放床位700张,在岗职工631人,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75人,硕士研究生8名。2017年1至6月出院病人13107人次,门诊量90360人次,手术2746台次,三、四级手术占比51%,微创手术率40%;2015年获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12月20日顺利通过了省中管局三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的指导评审。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实干的要求取得了新成效。医院自成立以来,在省市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不断地迈出了新步伐,不断地开创了新局面。特别是从2010年省委、省政府将德江定位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了省、市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在加快发展的实干上下功夫,在加快发展的特色上做文章,不断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对医院发展规划的重视,围绕规划目标扎实苦干,抢抓发展机遇,较为圆满地完成了规划目标。实践证明,没有超前规划的发展愿景和忠实执行是不会形成今天的发展局面的。“十二五”期间医院的发展为今天的工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如今,全院在“十三五”规划的引领下发展步伐显得更加自信踏实。
(二)围绕加快发展的要求釆取了新措施。在新机遇面前,我们没有犹豫;在新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在新发展面前,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着力在解决发展基础上下功夫。县级中医院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主阵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因此在2014年完成整体搬迁后,医院的阵地建设一刻也没有闲下来,接着规划医院二期建设和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分别在2015年、2016年启动了7000平米的综合业务用房和10000平米(300床)的老年养护院建设,即将完成装修工程投入使用。及时准确定位医院未来医养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和市2017年重点项目工程。目前,总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总投入2.4亿元的医养一体项目已经破土动工。
---着力在解决发展内涵上下功夫。中医妙在特、好在新、贵在用。我们围绕以上要求,一是逐步完善医院文化建设,从建筑风格、内外宣传、员工行为等方面彰显特色;二是发挥好中医药在临床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抓好针灸康复、骨伤、肛肠、肺病、脑病、皮肤病、脾胃病、肾病、肝病、治未病等学科建设,全面开展针灸、推拿、拔罐、艾灸、贴穴、刮痧、热敷、薰蒸、足浴、埋线、套管针、腹针、浮针、超微针刀、小针刀、钩活术等多项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三是做好民族医药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在省内率先成立土家族民族医药研究所,开设土家医药馆,积极探索土家民族医药标准的制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引领作用;四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十一个学科带头人均为引进人才,硕士研究生8名正在各自岗位发挥积极作用,2016年一次性选送14名专业人员外出规培;五是抓好院内名中医效应系列工作,建设好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工作,推出“冯氏针灸”品牌进行学术总结和传承;六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制,率先开展了“背经典、用经方”的学习活动,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保障。
---着力在解决发展保障上下功夫。这些年来,我们在领导力量的保障上,县委、县政府多次为医院发展召开专题会议,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指导,是医院得以发展的根本;我们在医院投入的保障上,县里投资2亿元资金建成了新区一期工程、对医院发展形成的债务进行了有序化解,2017年上半年化解1000万元,先后解决二甲、三乙创建工作用费800万元,解决智慧医院项目经费1000万元,二期项目前期工作经费600万元,即将投入2.4亿元建设医养一体项目。我们在中医发展机制的保障上,建立了以服务人次、服务质量和临床路径为导向的中医药绩效机制、以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为重点的成长机制、以院内中医药骨干人才为架构的名医机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着力在解决中西医并重上下功夫。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是需要借助医院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按照《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逐步完善学科建设,有序实施2+2+3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新增设的急症ICU和高压氧舱即将投入使用,肿瘤科基本完成筹建工作,建设影像中心的大中型设备已经完成采购工作即将安装,老年病科和导管室的筹建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一些西医疗效不显著的领域更要加大中医临床治疗的尝试力度,形成互补。
---着力在解决共享发展上下功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积极落实推动市卫计委提出建立医共体发展新思路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在中医药带动和示范上发挥作用,在区域内形成带动效应,必须在保障健康和医疗救助中有作为,在新一轮医改中有取舍,做好分级诊疗工作。积极开展好基层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工作,探索建立“一科一院”基层中医药工作帮扶推广模式。
---着力在解决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做好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力争创建贵阳中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医养结合运行模式和未来新型医疗模式的转变。以“三区三院”(医疗区、医养区、养护区和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养护院)为依托作为发展支撑,实施好养联体发展构想,加快医养结合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模式创新。
各位领导:中医发展正当其时,因为国粹有了国法做保障,我们一定会全力推动《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但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如有认识问题、投入问题、标准问题、准入问题等。同时也深知我们的工作与市卫计委、县委、政府的要求、与群众健康的需求、与兄弟区、县的水平,都有不小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在市县的关心关注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把工作做得更实、把特色做得更好、把质量做得更精,努力为我市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