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2024年1月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复审合格。是贵州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及全国200例医养结合典型经验推广单位,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

  • 2021年

           二期投入使用,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 2019年

           2019年被授予省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规培基地。

  • 2018年

           2018年全省首批通过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

  • 2014年

    县民族中医院整体迁至新院区   2014年7月至9月17日,医院所有科室从老院区(光明街)整体搬迁至城南新区(黎家堡)。新院区占地面积86余亩,总建筑面积39220平方米,编制床位500张,开放床位600张。有现代医疗设备553台(件)。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开通3辆急救车,开通4辆方便接送车、1辆中巴车,免费接送就诊患者和陪伴人员。是年,在院职工427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7人,副主任中药师2人, 副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检验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治中医师38人,主治医师19人,主管药师3人,放射主治医师2人,主管护师5人,中医师13人,医师12人,护师23人,中药师1人,西药师3人,检验师2人,病理技师1人,放射技师2人,中医士1人,医士5人,药剂士2人,护士102人,无证技术卫生人员53人,管理人员19人,工勤人员21人,副工2人。


  • 1985年

    县民族中医院  19857月1日,以姜司镇卫生院为基础成立。

    1978年,县局主持人刘思成,根据国务院国发[1978]56号《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的文件精神,倡导筹建县中医院。但多次抽人试办未果。1984年11月6日,县局再次请示县政府筹建县中医院;12月12日,县政府批转同意县局请示。时值县申报土家族自治县,县局与县民委商定,中医院取名为“县民族中医院”。1985年1月14日,县局成立以副局长先全祥为组长,谢天云(文新区卫生院主治中医师)、舒大进(姜司镇卫生院负责人)为副组长,卢之分(煎茶区卫生院中医师)、吴高贤(姜司镇卫生院职工)为成员的筹建领导小组。1月16日,筹备组在全县征集办院方案。在征集方案中,有人人建议征地新建,有人建议以光明街姜司镇卫生院为基础筹建。筹备组认识后一种方案耗资小,操作简便,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筹备组认准一方案后,进入姜司镇卫生院,与其达成如下协议:1、同意在姜司镇卫生院基础上筹建,原卫生院财产、家底作为投资给县民族中医院;2、在职13名集体所有制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国家卫生人员同等对待,5名退休集体所有制人员享受国家退休人员的同等待遇,由财政拨发退休金,以后集体所有制人员退休按此标准执行。此协议,得到县委认可,以县委纪要下发执行。在姜司镇卫生院的基础上,经半年筹备,是年7月1日,县民族中医院正式成立。时有职工19人(其中集体所有制人员13人,国家医务人员6人,具有主治医师职称3人,中医师2人中医士2人,无职称12人)。1990年4月,医院升格为正科级卫生事业单位。


  • 1984年

    城关镇卫生院—姜司镇卫生院  1973年,改为城关镇卫生院。1984年,城关镇更名为姜司镇,卫生院更名为姜司镇卫生院,受镇政府和城关区卫生院双重领导。

  • 1966年

    城关镇工农兵医院—城关公社卫生院 1966年7月,更名为城关镇工农兵医院,隶属城关区卫生院领导。1971年,南客公社与城关公社合并为城关公社,恢复城关公社卫生院。


  • 1958年

           中医联合诊所改为城关镇民办医院,1959年与与城关区卫生院合并为城关区卫生院(又称城关区中西医联合诊所),改为城关镇人民公社卫生院,1962年私人股资金全部退清,县卫生科将联合诊所从区卫生院独立出来,恢复为城关公社卫生院。

  • 1955年

    玉溪中医联合诊所—城关镇中医联合诊所  19555月3日(农历闰3月12日),经县医务工作者协会筹备,以县城白家坳(人民街)刘华轩“长寿堂药铺”为基础,由刘华轩、黎贞安、梅惠轩、陈德华、刘季娥(女)入股750元,贷款500元,组建玉溪中医联合诊所。是年12月,改名为城关镇中医联合诊所。

请登录